你好:欢迎光临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官方网站!
航空机电工程学院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航空机电工程学院
团队风采|航空机电工程学院航天新型材料开发及研究创新联合体创新团队
作者:主站  发布时间:2022-11-25 13:16   浏览次数:

编者按

随着学校“一二二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加快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创新能力成为了学校打造人才特区和实施“壮骨工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优秀创新研究群体,近期学校将推出【创新团队】系列报道介绍创新研究群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航空机电工程学院航天新型材料开发及研究创新联合体创新团队。



一、团队情况简介

“航天新型材料开发及研究创新联合体”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与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共同建立的航天材料研究和开发联合体。主要依托重庆大学电镜中心、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等平台进行航天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微观组织表征、材料加工处理及材料计算等方面的研究。“航天新型材料开发及研究创新联合体”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川航天系统工程研究所、重庆航天工业公司、重庆航天信息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和重庆航天火箭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材料研发、超精密加工等方面开展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并与企业联合拓展和攻关先进技术。创新研究群体秉持开拓创新的科研理念,遵循“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应用推广”的科研思路。近年来联合体取得国家级成果10余项,省部级成果近100项。研究群体致力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航天科技、国防信息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为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团队领军人才

image.png

刘昭琴 教授

刘昭琴,教授。主要从事航天器智能智造技术方向,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重庆市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重庆市双师型名师工作室负责人。2015年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贡献奖”;2018年获得学院特别贡献奖。主持教育部教改项目3项,国家级专项建设3项,主持川航集团创新科技3项,重庆市科委科技项目3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主研专利12项,发明专利1项,国际专利1项,主编教材8本,专著1部。


栾佰峰 教授

栾佰峰,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度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先进金属结构材料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创新团队)和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的骨干成员。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从事金属结构材料加工过程中的微观组织与织构演变、形变机理及强韧化机制、塑性成型工艺及材料力学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过去五年作为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主持并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工“973”、“863”、“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曾在包括《ActaMaterialia》、《ScriptaMaterialia》、《Journalof Nuclear Materials》和《MaterialsScience and EngineeringA》等金属材料国际一级学科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80余篇具有一定学科影响力的研究论文,并撰写国防报告10份,获权专利6项。先后获得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中核集团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张君  高级工程师

张君,重庆理工大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1992.07获重庆工业管理学院机械制造电子控制与检测专业学士学位,2005.07获清华大学动力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2.07-2006.07在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事产品技术研发工作,2006.07-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师。现主要从事智能控制、车辆控制、机器人等技术应用研究,主持主研省部级项目7项,在国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40项(发明专利15项);获得2012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张夫恩  副教授

张夫恩,博士,副教授。202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11年7月至2017年6月在重庆钢铁股份公司钢研所从事优质钢的品种开发,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控制工作。博士期间主要从事Ti、Zr合金的成分设计及其微观组织表征,材料加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等相关研究工作。2017年9月至2022年7月,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的研究工作,共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


葛志宏  教授

葛志宏,教授,重庆市五四青年红旗手获得者,入选2017年重庆市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科技青年联合会理事,重庆市江津区第六届科协代表。近5年来,主持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2项,主持重庆市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主研重庆市科技项目2项。主持川航集团创新科技1项,主研2项;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4篇,EI收录2篇,申报专利9项。在教学研究方面,主持重大专项3项,主持结题市级教改项目1项,主持立项市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


张利娟  副教授

张利娟,博士,副教授。2022年6月毕业于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期间主要工作为在前期开发的0.1C5Mn3Al马氏体/铁素体层状双相钢研究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室温冷锻(CF)、高温热轧(HR)和中温拉拔(WD)等不同制备工艺及后续退火对层状双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强韧化和强塑化机理研究,金属材料形变原位力学性能研究及非均质材料强塑性机理相关的研究,发表SCI论文3篇。



赵文雅  教授

赵文雅,教授。主要从事机械电子工程方向的教学与科研。主持主研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7项,主持主研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5项,主持主研川航集团公司科技创新项目4项;主编教材4部,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发表核心期刊、国际会议论文等10余篇;获软件著作权1项。获四川航天工业集团公司“三八红旗手”,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先进个人等荣誉。


陈小丽  讲师

陈小丽,讲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重庆市“双千双师”计划人员。主要从事飞行器制造和装配方向,2022年获四川航天工业集团青年岗位能手,2021年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020年获重庆市微课比赛二等奖,获《材料导报》2018年高被引用文章奖。主持重庆市在线精品课程1门、一流课程1门,主持重庆市专业教学标准1部,主持重庆市教委教科研项目2项,主持重庆市骨干专业建设1项,发表论文10篇,主研专利5项,发明专利1项,副主编教材1部。



三、研发成果

本创新联合体秉承开拓创新的科研理念,多所学校共同建立的航天材料研究团体,成员构成、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成员均在航天材料研究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SCI论文,曾承担或参加过国家级、省部级攻关课题的研究。联合体的研究方向涵盖了材料加工、微观组织表征、模拟仿真计算等多领域的专业人才,分工合理。


  •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设计航天用Ti合金化学成分

借助基于密度泛函的(DFT)第一性原理计算设计了航天用Ti合金的成分。


  • 亚稳Ti合金形变强化机制研究

通过单轴拉伸和压缩研究了亚稳Ti合金在形变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及相应的强化机制。



  • 核用Zr合金Cr涂层的界面行为研究

基于SEM、TEM和FIB等先进材料微观表征手段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核用Zr合金包壳管Cr涂层界面结合特性及行为。


  • 复合材料界面微观组织表征

通过FIB-TEM技术研究了Al-C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的结构,为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实验表征借鉴。



上一篇:校长书记访企华东行调研系列活动(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一四九厂航天工程装备(苏州)有限公司调研
下一篇:2022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重庆市选拔赛无人机操作赛项在我校顺利开赛